我眼中「十年最佳」的 Apple 产品:iPod touch

前两个星期,国外苹果圈掀起了一阵评选「十年间最重要的苹果产品」的热潮,在「果圈名流」们的评选结果中,MacBook Air、iPad Air、iPhone 4 等产品意料之中地榜上有名。

令我稍有些意外的是,尽管参与点评的人不少、提名的产品也覆盖了苹果大多数品类,但似乎始终没有人提到 iPod touch。当然,这种冷落也是情理之中。

iPod touch 既不像 iPhone 那样占据了苹果营收的半壁江山,也不像 MacBook Air 那样成为了其他厂商多年追逐的目标。iPod touch 甚至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中都处于「休眠」状态——最近一次「实质性」更新还是在 2012 年的第五代,此后都只是对处理器、摄像头和存储空间的例行升级,外观和设计再无变化。此外,官网上折叠在「音乐」页面下的链接,财报中折叠在「其他」类目中的销量,无一不显示着官方对这一产品放任自流的态度。

问题在于,「十年间最重要的苹果产品」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——它没有界定「对谁重要」。如果是「对苹果最重要」或「对业界最重要」,那大概确实没有 iPod touch 什么事。可是,如果把标准改成「对自己最重要」呢?过去十年,苹果的哪个产品向我介绍了这个品牌和它的价值观、审美观?哪个产品塑造了我日后的使用习惯?哪个产品跟我重要的经历和记忆关联在一起?

按这个标准,iPod touch 对我来说才是 the Apple product of the decade,重要性甚至超过每天揣在口袋里的 iPhone、朝九晚五( 六 八 十 十二?)盯着的 Mac、跟着我上山(跑步机)下海(游泳池)的 Apple Watch,和我正用来写出这句话的 iPad。

iPod touch 对我具有重要的地位,首先因为它是我接触的第一台苹果设备。

最初见到 iPod touch 是在 2010 年。那是一节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,同学从口袋里摸出一台 iPod touch 三代,自豪地向我展示——外观小巧精致到不像话,正面是一块色彩夺目的「巨屏」。这个场景虽然就像很多人结识苹果产品的故事一样俗套,但如果你还记得当时国产 MP4(5 6)的平均功能和设计水准,应该可以体谅我那种刘姥姥进大观园式的震撼。虽然这位同学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者——我们接下来非常 nerdy 地躲在操场角落蹭着办公室 Wi-Fi 用 BlackRa1n 把这台机器越了狱——但这次惊艳的第一印象已经足以让 iPod touch 成为我想要拥有的梦幻设备。(这台 touch 后来被我「强行」借来霸占了几个月。)

拥有自己的 iPod touch 则是 2011 年的事。此前,尽管对 touch 念念不忘,但迫于囊中羞涩,一直没有机会入手。我甚至还买过当时一度很热门的 国产安卓 MP4 作为替代、以解相思,但和 touch 的体验比只能说是天上地下。终于捱到寒假,我兜里揣着还热乎的压岁钱,偷偷跑到数码城买回了一台乞丐版(8GB)的四代 iPod touch。我不太能记得当时自己是怎么飘回家的了,但用现在流行的「真香」形容当时的心情,相当于用「微辣」形容重庆火锅。

一些 iPod touch 4 截图

转眼到了 2012 年 9 月,那次苹果秋季发布会,多数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 iPhone 5 的马脸上。但对于凌晨躲在宿舍被子里花费高达 80 兆流量、把威锋网的图文直播贴来回看了两三遍的我来说,iPhone 5 根本不是这场发布会的主角——反正我买不起——iPod touch 5 才是。作为 iPod touch 最后一次涉及外观的更新,这次更新显得格外慷慨。双核处理器、和 iPhone 一样的宽屏、500 万像素相机、阳极氧化铝彩壳,都被塞进了 88 克、6.1 毫米厚的机身——两个让我当时惊掉下巴、现在还能默写出来的参数。销售情况也证明了这代产品的人气:发布会后周末就找淘宝代购预定的港版蓝色型号,直到十月底才漂到我的手上。

一些 iPod touch 5 截图

现在回想,iPod touch 的工业设计并不是处处合理的,为了轻薄和「与众不同」放弃了太多——餐巾纸就能刮花的背壳、肉眼可见的掉电速度,等等。早期的 iOS 也不是一个完善的系统,如今看起来理所当然的通知中心、图标文件夹甚至后台多任务,曾经都是只能靠越狱插件实现的功能。但即使如此,iPod touch 和 iOS 还是向我展示了苹果的设计实力和对细节的关注,为我之后挑选、评价其他软硬件产品提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参照物。

但 iPod touch 之所以对我有特殊的意义,并不只是因为它恰好在我的数码生涯中赶了个早集,而更是因为我借助它做过的事、探索到的领域。

iPod touch 见证了我从违反规矩中寻找乐趣的中学生活。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违纪行为——家长不同意买、校规不允许带。但得益于它的轻薄小巧,我还是在多次中得逞,并且从未在突击搜查中翻车。(我至今感激拔下耳机自动暂停这个伟大的设计。)为了让没有手机模块的 touch 上网,我专门弄了一台廉价的电信合约机 华为 C8812,搭配电信廉价的夜间流量包,通过 Bluetooth PAN(俗称蓝牙双环)共享网络。至于有没有耽误学业?我也不记得了,只记得晚自习做数学题时用函数绘图软件投机取巧的快感,和冬天中午反锁宿舍阳台门享用音乐和阳光的惬意。

iTunes 时代遗留的播放列表

iPod touch 是我当时(唯一)的播放器、游戏机、相机。它并不是这些方面的专业选手——声音素质普通,论优点只胜在干净中性;没有硬核大作,差劲的续航和散热也不足以支撑重度游戏;四代的 70 万像素摄像头基本是个笑话,五代升级后也只是勉强达到及格水平。但这都不影响我从中找到音乐、游戏和拍照的乐趣。我至今坚持给难用的 Apple Music 交智商税的最重要原因,就是不愿放弃 iTunes 里那些逐一手工编辑过专辑信息和封面的本地音乐。十年前耽误在 Fruit Ninja、Tiny Wings、Doodle Jump 这些休闲游戏上的时间,无一不超过我这两年在 Switch 上囫囵吞枣地速通或者烂尾的「大作」。当我翻到 iCloud 相册开头,那些用 iPod 拍摄的画质感人的照片,仍然能唤起我对当时情景的有趣记忆。

iCloud 相册最前面几张照片,都出自 iPod touch 5 的摄像头

折腾 iPod touch 的过程也为我开辟了很多新的兴趣领域。为了越狱,我被迫走出 Windows 的舒适区,识记了很多 POSIX 风格的 系统路径,为日后叛逃到 OS X 打下了基础。为了看电子书的体验更好,我接触到「唐茶」(网站已关闭,链接为归档版本)主导的精排版电子书概念,进而对字体排印、平面排版知识产生了系统学习的兴趣。为了在 iPod 上管理课业、冲抵自己「玩物丧志」的负罪感,我接触到各种任务管理和信息管理工具,进而对 GTD 方法有了最初的概念。

义务帮同学越狱一度成为我周末的主要工作之一

此外,自动化、稍后读、RSS 这些我一直沿用的工具或维持的习惯,最早都可以追溯到我在 touch 上把玩的一个个应用。从 touch 上的早期版本用起的 VSCO、Reeder、Documents by Readdle,至今仍然是我在同类中的首选。

早期的 app 和游戏

诚然,这些影响与 iPod touch 都没有必然的关系;如果没有 touch 硬件上的一些局限,我的折腾过程或许还能更愉快。更何况,几台 iPod touch 真正陪伴我的时间都相当有限。借来的三代在一个月后还给了同学。用压岁钱偷偷买的四代,因为害怕被家长过问资金去向时「东窗事发」,半年后六折卖给了街边的「高价收手机」贩子。首发购入的五代虽然一直跟着我到 2014 年高中毕业,却也因为属于寄宿生活中的「违禁品」,只能在深夜和周末拿出来偷偷把玩(也因此两年过去还是 99 新)。

如果早期版本的 iOS 也有屏幕时间统计功能,恐怕这三台机器跨越五年的使用时间总和,还不到现在一台 iPhone 一年中积累的使用时间。

卖出 iPod touch 5 前留影

但正如一开始所说,参数、销量、产品寿命这些客观标准都不能决定一个产品的重要性,用户——「我」——的主观感受才是。如果不是因为在早年接触了 iPod touch、不是因为围绕着这个产品的生态、资源和社区,我很可能就不会对上面那些话题产生兴趣,也不会进一步接触到这些话题相关的知识和人群。

iPod touch 没有跟随我走完过去的十年,但却为我过去十年中的学习、探索和「折腾」打开了门路,做好了铺垫。从这个角度说,它就是我「十年间最重要的苹果产品」,没有之一。

我并不是在宣称自己的「评选」比其他人更正确。正如任何盘点和榜单文章的通病一样,评选「十年间最重要的苹果产品」的一大困难,就是作者何以证明自己的权威。对此,常见的选择就是诉诸销量、参数这些客观数据,试图以此给结论提供支撑。

但这其实是找错了方向,科技产品终归是服务用户的,也就没有什么比用户的主观感受更高的权威。

比起媒体们交作业式的「这是苹果过去十年最重要的产品,因为它实现了/卖出了/让苹果/让行业……」,我反倒想看到更多「这是苹果过去十年对我最重要的产品,因为我用它……」这样的经历,哪怕它们像我用 iPod touch 的经历一样琐碎、俗套。过去十年的科技史被数字的拼杀占据了太多篇幅,让我们用更多剂量的自我中心迎接新的十年。

屏幕和摄像头是软肋!苹果新iPod touch开箱评测

前两天苹果的在线商城更新了一小下,于是我们看到了新的iPod touch问世,虽然外观没什么变化,但是内在的升级极为强劲,好几年没动过的配置突然就变成了和6一样的计算水平,也是让人觉得棒棒哒。那么这回的touch各方面表现如何呢?

iPod touch出厂自带贴膜,嗯,还是花花绿绿的贴膜,如果一不小心就会以为是模型的那种贴膜,揭开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全新touch的真面目啦!

背面800万像素摄像头,f/2.4 光圈,实际拍照效果和iPhone6还是比较接近的,不过色温偏低,右上角的一抹黑色目前推定为是为蓝牙以及Wi-Fi无线射频信号所准备。

iPod touch的背部使用了全金属的设计,不用考虑到蜂窝数据信号的问题终于可以摆脱白带的设计,有了右上角的一块塑料的拼接就足够保证蓝牙与Wi-Fi信号的稳定,一体化的设计摸上去滑嫩的很。

和5S放在一起你会发现这俩的正面布局几乎一模一样,同样分辨率的4寸屏,不过少了一个距离感应器和Touch ID的小金环而已。

背面看上去的话最为明显,iPhone5S使用玻璃与金属的拼接的三段式设计,6的话则是选择了加入白带的设计,相比之下touch的背部最为光滑细嫩,另外就是和金色的iPhone设计一样,红色机身背后苹果公司的标志也同样是红色。

从厚度来说,iPod touch是最薄的一款,背部边框采用圆角设计,但是与正面屏幕拼接的部位工艺与5S一致。

iPod touch带有协处理器,健康应用直接可以统计每天的数据,不过这张图的重点其实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过后,发现iPod touch的屏幕表现并不尽如人意,屏幕色彩偏红,在照片上虽然呈现可能并不明显,仅作参考。

iPod touch拍照样片,默认设置,无HDR,无闪光灯。

iPhone6拍照样片,同样无HDR无闪光灯,如果看不出区别的的话可以前后前后前后的换一下,差距还是挺明显的,反正iPod touch拍照略差,这也不是什么大事。

最后我们来说说总结和声音的事,首先是iPod touch确实很诱人,抛开电话功能不谈,性能体验与iPhone6一致,屏幕体验与iPhone5S一致,握感与重量则要优于以上两者。至于声音,比6好,和5S相比各有所长,个人听感略逊色于5S。所以说如果预算不足,一个安卓机加一个touch对于想要用iOS的用户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
苹果 iPod touch [6]音质测评报告

2012年9月,iPod Touch 5随着iPhone 5一起发布,随后近三年的时间无后续型号跟进,就在外界开始猜测苹果是否终结iPod系列的时候,全新的iPod Touch悄悄上市了,没有发布会也没有大规模的推广。新的版本就叫“全新的iPod Touch”,这是官方正式的称呼,为了方便区别以前的,我们在相关的文章中都将新款标记为iPod touch [6]。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背面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与各种iPod

iPod系列在苹果的产品线中地位越来越低,但它是一种情怀,很多人爱上苹果设备,就是从iPod开始的,没有iPod的成功,就没有苹果的今天。我们常常鼓励做音质的厂商,你看看索尼和苹果,都是做个小播放器才有的辉煌。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主板[来自ifixit.com]-红色框中的就是Cirrus Logic 338S1116 Codec

iPod touch [6]虽然时隔3年才发布,但并不能给我们给高的预期,因为苹果在音频子系统的常规设计中已经做得很好,提升空间有限,而苹果也不大可能去走变态设计的路线。根据ifixit的拆机,可以看到iPod touch [6]采用的是338S1116 Codec。和其他苹果设备的CODEC一样,都来自Cirrus Logic设计。

查看型号列表,可以看到iPod touch [6]的Codec型号与iPhone 5最接近。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播放器界面-专辑中的歌曲列表

iPod touch [6] 采用了最新的iOS 8.4,内置的播放器变得更为简洁,以前的“广播”标签不见了。风格上依然扁平和苹果一贯的UI风格,比较漂亮也容易上手。这个播放器支持最新的Apple Music在线服务,我们还没来得及体验,如果体验特别的话,我们可能会单独成文来一篇。

按照惯例,我们对iPod touch [6]的耳机输出进行了一组客观测试,测试选用专业级声卡录入的形式,结合常见的分析方式,提供直观的测量结果。其实测输出电平为-6.5dB,多年以来苹果的播放器输出电平一直就是-6.5dB到-7dB之间,非常稳定,看得出是有内部执行标准的。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频响曲线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频响曲线[48kHz]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噪声分布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噪声分布[48kHz]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动态范围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动态范围[48kHz]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总谐波失真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总谐波失真[48kHz]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互调失真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互调失真[48kHz]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分离度曲线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分离度曲线[48kHz]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频率扫描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频率扫描[48kHz]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分离度测试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分离度测试[48kHz]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分离度频率分析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分离度频率分析[48kHz]

测试结果没有意外,相比之前的发布的几款iPhone,除了分离度几乎一样,其中iPhone 5和iPhone 6 Plus分离度偏低。各项指标表现出色,失真指标控制在很理想的状态,不管是RMAA测试还是光谱扫描测试,谐波都很少。44.1kHz的频响曲线有约1dB的衰减,iPhone 6 Plus也是如此,这么处理也是为了缓解iPhone声音偏硬的缺点。高清规格测试,再次没有通过,看来苹果还没准备好。

自第一款iPod发布起,苹果设备的声音风格就是中性偏柔和。转折点出现在iPhone 5。5 很明显的改善了动态与瞬态的表现,但也带来了声音趋硬的变化,将高频稍稍衰减一点也是为了中和一下。但1dB的衰减对听感的影响会非常有限。

实际表现中,iPod touch [6]表现与5之后的iPhone并无什么明显的区别,声音还是那种中性白开水偏硬的风格。反复AB对比,发现其高频部分比iPhone5略柔和一点,也就一点点。驱动力完全一样,音量条刻度位于一样的位置时声压都一样。而老iPod们,则更像一种老派的声音风格,瞬态动态虽然差一些,但声音软,尤其低频部分,中频也稍厚一些[iPod Classic会更厚一些]。这些变化也是很容易察觉的。这些变化有得有失,对于年轻人来说,更好的动态和瞬态听流行乐和摇滚、舞曲会更给力,而老派风格会更适合人声爱好者。

Apple 苹果 iPod touch [6]-附送的耳机

关于耳机的搭配,简单的说一下,iPhone和iPod的成功以及苹果严格的工业标准,让耳机厂为之优化变得容易,市场上有大量for iPod、iPhone 的耳机,其中不乏精品。如果你只是普通要求的音乐爱好者,那么附赠的耳机已经足够好了,它起码不会给你灌输一个非正常的听音观。而更好的需求也可以满足,像创新Aurvana Air这样的耳机与苹果设备的搭配也是非常理想。更高的需求也不难满足,现在已经出现很多iOS设备可用的便携式解码器和耳机放大器,我们最近也在制作这方面的内容。

iPod touch [6]的声音表现,没有惊喜没有失望。相信随后发布的iPhone系列依然会是这种表现。

本文作者及来源:Renderbus瑞云渲染农场https://www.renderbus.com

点赞 0
收藏 0
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本网立场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